2008年9月28日星期日

慢性乙肝该如何治愈?

  第一,必须做好长期治疗的准备。慢性乙肝患者首先要接受自己患有这种慢性肝病的事实,虽然这种顽固性疾病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烦恼和困扰,但也必须勇敢地面对它。人一旦戴上慢性乙肝的“帽子”,就很难把它甩掉,不能抱有让乙肝病毒指标“迅速转阴”的幻想。同时要老老实实地接受长期的抗病毒治疗,以避免病情的发展和演变。  第二,不要厌倦病情的复发和进行“再治疗”。慢性乙肝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病情的反复发作。有不少人对该病的这一特点缺乏了解或心理准备不足。其实,直到目前仍然没有治疗慢性乙肝的特效药,临床上只能应用抗病毒药物最大限度地缓解患者的病情,而不能彻底清除患者体内的病毒。但在该病复发时只要及时接受再治疗,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第三,要有平和的心态。切勿焦躁。这也是慢性乙肝患者在康复过程中最需要重视的问题。研究发现,慢性乙肝患者如果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就不容易康复,而没有心理问题的患者则比较容易康复。这些心理问题包括惧怕、急躁、焦虑、悲观、易怒、抑郁、懊悔等等。其中最要不得的就是惧怕心理,例如,怕肝炎转变成肝硬化,或进一步转变成肝癌;怕影响工作:年轻患者怕对象吹了,已结婚的怕性功能受影响;怕花钱太多承受不起;怕被别人歧视等等。慢性乙肝患者有这种惧怕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任其存在对治疗和康复则极为不利。对于乙肝患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必须听从医生的指导和劝解,要相信医生,积极地配合医生的治疗,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最好的疗效。  第四,不要饮酒,不能随意用药。一切肝病患者都绝对不可以饮酒,哪怕是“少量饮酒”也不可以,特别是患有轻、中度慢性乙肝的患者更要严守这个戒律。这是因为,酒精进入人体后,会被乙醇脱氢酶分解为乙醛和水,而乙醛对肝脏有很大的毒性,可损伤肝细胞,这样就会使本来就受到损害的肝细胞再一次受到损害。此外,滥用药也是慢性乙肝患者的通病。有些慢性乙肝患者往往不经医生允许,自行服用营养药、保肝药、免疫增强药或解毒药等等,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这是因为,绝大多数药物进入人体后都要通过肝脏进行代谢而增加肝脏的负担。加上有些药物对肝脏又有较大的毒性,可直接损害肝脏。因此,慢性乙肝患者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绝不能随意用药。  第五,要注意休息,做到生活有序。乙肝患者不能过于劳累。较重的慢性乙肝患者必须卧床休息,尽量少活动,这样可使肝脏获得丰富的血液。研究发现,人在站立时,其通过肝脏的血液要比躺卧时少一半,而通过肝脏的血液越多,肝脏部位的炎症就恢复得越快。因此,多休息对慢性乙肝患者有利。但是,轻度的慢性乙肝患者也不可总卧床,要适当地活动。适当地活动可提高食欲,还可防止脂肪在肝脏内堆积而形成脂肪肝,从而减轻治疗的难度。生活有序是指生活要有规律,一日三餐要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不熬夜,不睡懒觉等。  第六,要定期复查,不怕麻烦。慢性乙肝患者要根据医嘱定期到医院检查,一般每3~6个月检查一次,检查的内容应包括肝功能、乙肝病毒标志物(HBsAg、HbeAg、抗HBc和HBV DNA等),以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检测,后者应包括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肽(PⅢP)、层连蛋白(LN)、Ⅳ型胶原(CⅣ)等指标的检测。慢性乙肝患者还要定期复查血清肝癌标志物,即甲胎蛋白(AFP)。特别是中老年慢性乙肝患者更应该做这项检查,若患者的AFP逐渐升高,或一次化验的值很高,就要提高警惕,必要时可做B超及CT检查。此外,慢性乙肝患者也要定期化验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等项目,特别要注意肝功能中转氨酶的变化。如果患者的转氨酶明显升高,则提示其病情有复发的可能,应立即去看医生,不得延误。(责任编辑:宋晶)

乙肝抗病毒切忌“三心二意”

  慢性乙肝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乙肝病毒。然而,耐药却成为患者抗病毒治疗路上的绊脚石,专家指出,慢性乙肝需要长期治疗,抗病毒治疗至少需要2年的时间,甚至更长。因此控制耐药成为抗病毒治疗的关键所在。   耐药一旦发生,原本对病毒有效的药物就会失去疗效或使疗效大大降低,进而造成患者病毒反弹、疾病进展;同时,耐药发生后的换药或者加药治疗,会加大患者发生耐药的风险,限制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使患者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还会导致治疗费用上升;反复耐药会使患者丧失对治疗的信心,情绪低落导致免疫功能下降,从而使治疗效果大打折扣。心理专家指出,超过60%以上的乙肝患者表示过对上述问题的担心。  针对病毒耐药变异预防,专家提出三大策略:  1、合理选择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  2、降低耐药风险:对有抗病毒治疗适应症的患者,尽量在初始治疗时选用抗病毒作用强、耐药变异发生率低的药物。临床显示,已经发生耐药的病人治疗相对比初治病人更难,现在有一种“续贯疗法”,就是吃了几个月以后再换另外一个药,这种做法利少弊多,最后很容易产生耐药。临床数据显示,核苷初治的慢性乙肝患者使用恩替卡韦五年,93%的患者病毒载量降到不可测水平,五年累计耐药发生率仅为1.2%。  3、提高患者依从性:耐药发生往往是由于不配合治疗,不定期检查。因此,患者在用核苷(酸)类似物进行治疗期间,要遵医嘱按时、足量服药,尽可能地将病毒抑制在最低水平。此外,治疗期间还应定期检测,每3个月检测一次HBV DNA水平。(实习编辑:李杏)

2008年9月27日星期六

乙肝+肺结核治疗要慎重

  利福平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结核药物。但据临床观察,近年来此类抗结核药物所引起的肝损害有不断增多趋势,尤其对合并感染了乙肝病毒的患者更是雪上加霜,最近有报道称肝损害率高达50%以上。因此,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传染病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胡国龄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再强调:结核病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的患者在进行抗结核治疗时千万要小心用药,以免肝功能受损。 乙肝治疗省钱有绝招 nbsp;   据胡教授介绍,当结核病人服用抗结核药物2—8周左右时,部分病人可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症状,进行肝功能检查,大多可发现转氨酶和胆红素升高,严重者甚至可发生急性肝坏死并肝功能衰竭。由于肝功能受损,常使结核病治疗陷入“两难”境地:若继续治疗,不仅疗效低,而且易继续加重肝损害。若停止抗结核药物治疗转向保肝治疗,则结核病又容易恶化。推荐:乙肝治疗6个现实目标  胡教授指出,临床上预防和早期发现药物性肝损害并及时进行处理对预后十分重要。肺结核合并乙肝患者在抗结核化疗中,应注意定期监测肝功能,以便及早察觉药物性肝损害,及时调整化疗方案,以减少和避免药物性肝病的不可逆状况发生。此外,患者在生活中应注意合理饮食,少摄入高热量食物。  更多:乙肝的治疗问题实话实说  慢性乙肝难治之谜(实习编辑:李杏)

初治乙肝 “预防耐药”才是上策

  乙肝耐药,一直困扰着无数医生和患者。在近日召开的2008年港沪国际肝病会议上,全球首个《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耐药管理》亚洲地区调查报告结果显示,99%的受访医生在乙肝抗病毒治疗中曾面临耐药问题。而在患者发生耐药后需要额外负担的治疗费用中,仅专家门诊、住院治疗、耐药检测等费用,就会使每一位患者在耐药发生后的第一年,增加约4000元人民币的额外费用。专家指出,要避免由耐药带来的严重临床后果和额外的经济及时间成本,在初始治疗时,医生应尽可能地为患者选择最强效、最低耐药(即具有高耐药基因屏障)的抗病毒药物。  耐药使治疗费大幅增加  据介绍,《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耐药管理》研究的专家组于2008年1月至5月,对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地区、韩国和泰国近600名在乙肝治疗方面经验丰富的肝病或传染科医生进行了调研,结果有99%的受访医生表示,在乙肝抗病毒治疗中曾面临耐药问题。  据介绍,根据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乙肝防治指南,抗病毒治疗的首要目标是最大限度、长期地抑制乙肝病毒复制,从而达到治疗的最终目标。但是耐药问题却成为了影响乙肝长期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这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临床医生所面临的挑战。  专家指出,乙肝患者一旦发生耐药,将导致现有抗病毒治疗失效,病毒反弹、ALT(谷丙转氨酶)升高、肝炎复发等一系列严重临床后果。此时医生需要考虑改变现有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换药或加药),同时为了管理耐药,患者需要增加门诊访视、实验室检查的频率。  据该研究报告的估算:在患者发生耐药后需要额外负担的治疗费用中,仅专家门诊、住院治疗、耐药检测等费用,就会在每一位患者耐药发生后的第一年,增加约4000元人民币的额外费用,而这些还没有包括治疗药物本身的费用、患者就医的交通费、误工费等。另一方面,从耐药导致的时间成本来看,自耐药发生后,患者需要增加原有的门诊访视和实验室检查的频率,这都给耐药患者增加了额外的时间成本。  “预防耐药”才是上策  《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耐药管理》调查报告合作研究者之一、上海瑞金医院感染科副主任、临床病毒研究室主任张欣欣教授指出,目前临床医生对乙肝耐药的管理一般存在三种策略:即“预防耐药”、“预测耐药”和“挽救治疗”。  张欣欣介绍,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医院没有专业的耐药检测设备,因此在患者使用耐药发生率较高的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后,临床医生大多采用HBV DNA检测的方式(主要检测病毒是否存在复制和病毒量)来监测患者是否发生耐药;而国产DNA检测的灵敏度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医生无法及时、准确地在患者早期治疗时通过监测来“预测”患者是否发生耐药,从而错过了患者最佳挽救治疗时间。  因此,“预测耐药”的策略在中国往往由于无法真正做到及时、准确的预测,而被认为在临床实践中的可行性较差。  调查中,有超过77%的中国受访医生表示,“预防耐药”才是保护患者远离耐药困扰的最佳策略。对于大多数临床医生来讲,“预防耐药”策略,不仅临床可行性较大,而且除了可以保证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外,还可以有效帮助患者避免因耐药而造成的额外经济与时间成本。  因此“预防耐药”是从治疗一开始就拿起最强效的武器,走一条步步为营、严防死守将病毒牢牢控制的道路,是患者在对抗乙肝病毒耐药战斗中应采取的上策;而“预测耐药”则是患者在选择了较弱的武器之后,所采取的走一步看一步的被动策略,是中策;“挽救治疗”则是患者手中较弱的武器不敌病毒的反攻之后,所采取的补救措施,是耐药管理中的下策。 初治乙肝应首选低耐药药物  然而,“预防耐药”的策略在临床上应用起来却有一定困难。与会专家表示,这些困难主要来自于患者的不理解。张欣欣说:“目前多个国家、地区的乙肝防治指南均推荐,在乙肝初始治疗时,就应尽可能地选择最强效、最低耐药的抗病毒药物。”然而,这些高效药物也意味着高价。  据了解,在中国目前获得批准用于慢性乙肝治疗的四种核苷类药物中,拉米夫定类和阿德福韦类药物五年的耐药发生率分别为70%和29%;替比夫定类药物用于e抗原阳性患者和e抗原阴性患者两年的耐药发生率分别为21.6%和8.6%;而恩替卡韦类药物由于在初治患者中能产生高耐药基因屏障,其五年的耐药发生率仅为1.2%。不过,恩替卡韦类药物在疗效强、耐药发生率低的同时,价格也比其他药物贵了差不多50%。因此,如果医生在一开始就给患者用这类药物的话,患者往往会抱怨:“怎么不先给我用便宜的药试试,不行才用‘贵药’?”   对此,张欣欣认为,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早期病毒学应答情况是预测耐药发生率的重要指标。在治疗早期把病毒抑制得越低,出现耐药的可能性就越小。而且,这种患者眼中的“贵药”从单片的费用看,价格确实比其他药物高了,但从长远来看,患者耐药的发生率降低,反而能节省下专家门诊、住院治疗、耐药检测等费用。因此,这些疗效强、耐药低的药物已被多个乙肝防治指南推荐为慢性乙肝患者初始治疗一线用药中的优先选择。“我们建议,如果经济条件许可,患者应该尽可能在初次治疗时就选择病毒抑制作用强的药物。”   名词解释:  预防耐药:指在乙肝患者初始治疗时,选择降病毒能力强、耐药发生率低的抗病毒药物,积极主动降低耐药风险,最大限度地避免耐药发生,其本质是一种预防策略。  预测耐药:指在患者使用耐药发生率较高(即具有低耐药基因屏障)的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后,根据患者早期治疗的应答情况及时调整、改变现有治疗策略,以延缓或相对降低耐药的风险,其本质是一种随访观察策略。  挽救治疗:指在患者发生耐药之后,才改变现有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加药或者换药),其本质是一种补救策略。(实习编辑:李杏)

提倡经济有效的乙肝治疗

  目前“希望家园”在对乙肝患者的随访中接到患者关于乙肝治疗的经济负担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给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nbsp;   一、《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制定从科学的角度客观地阐述了乙肝防和治的基本原则,从《指南》中我们不难看出,乙肝的抗病毒治疗始终是首选也是必要的,这已经是很多文献资料证明的。所以抗病毒治疗是至关重要的环节,部分患者不能承受抗病毒昂贵的治疗费用,这也是一个观念问题,很多医生在建议患者服用保肝药,这个价钱一点也不比抗病毒药低,我们通过《指南》想告诉医生和广大患者,您的观念要改,抗病毒治疗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即使您只有一块钱,也要优先用在抗病毒身上。  二、某些抗病毒药每天十几块钱,干扰素每天也是20多块钱,这个价格已经是比较便宜了,但确实存在一部分用不起的患者,这个工作可能需要有关的部门、社会媒体包括患者本身去呼吁,这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现在艾滋病做的很好,是一个免费治疗的机制,对于肝炎也不是没有可能,当然需要各方面做出大量的工作!中国肝炎基金会曾做过调查,其中每一个乙肝患者一年在治疗上所花费的钱,包括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平均是3万块钱,但是大部分并不是用在抗病毒治疗上,如果仅用于抗病毒治疗一年的费用大概在五六千块钱左右。所以这是一个观念的问题,不只是钱的问题。  三、全球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人数为20亿,我国为6.9亿;全球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为3.5亿,我国为1.2亿;全球每年死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疾病的人数为75万,我国为28万人。目前乙肝患者的普及工作做得还不是很好!部分患者处于乙肝携带状态或者免疫耐受期,长期随访肝功能正常,暂时不需要治疗,但是很多患者不相信,觉得有那么多媒体的宣传都能治,就到处去看,结果到处碰壁,等看完以后,最后相信了…… 2005年12月发布的《指南》是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分会以及全国的有关专家一起编撰的,《指南》本身还是有一定权威性的。所以医生和患者都应该遵循这个《指南》的基本原则来做。(实习编辑:李杏)

2008年9月26日星期五

慢肝预后不良主要因素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研究人员,对家族聚集性无症状HBsAg携带者(ASC)和家族聚集性慢性乙肝(CHB)的确诊病例研究后提出,天津地区家族聚集性ASC和CHB的HBV基因以C型为主,病毒载量高、肝脏病理损害严重。  该院肝胆科主任医师邵凤珍等于2004年开始对家族聚集性ASC和CHB进行临床研究,对35例家族聚集性ASC和65例CHB采取肝穿活检和病毒载量、基因分型及生化等多项指标检测。研究者发现,家族聚集性ASC和CHB患者的HBV基因表达主要为C型,病毒载量、病理损害严重程度明显高于国内外混合型(指家族聚集性和非家族性)同类报道。研究者提出,家族聚集性是ASC和CHB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家族聚集性ASC均有不同程度的肝脏损伤。  该研究结果还显示,只有1/3左右的家族聚集性ASC的病理符合抗病毒治疗条件,与国内外混合型ASC病理特点基本一致,其余70%的患者多处于免疫耐受期,暂不符合抗病毒条件。如果不进行病理检查而盲目抗病毒治疗,将导致临床不良后果。研究者提出,将肝脏穿刺病理检查作为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前的常规检测手段,可为合理利用医疗资源、降低医疗费用、规范抗病毒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实习编辑:李杏)

摆脱乙肝束缚 您须这样

  卫生部肝炎防治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药监局临床药物研究基地主任、北京地坛医院徐道振教授指出,这两类处方药各有特点,为临床用药增添了更多选择。  治慢性乙肝首选抗病毒  徐教授说,在乙肝的病情进展上,病毒的活动是主要矛盾,它是导致肝功损害、肝硬化等很多后果的原因。  因此,治疗的关键就是抗病毒。只要DNA阳性,转氨酶异常,肝脏有炎症,就应该首选抗病毒治疗。并且,衡量抗病毒治疗的有效性主要看DNA和HBeAg是否转阴。  干扰素疗效稳定  干扰素用于抗病毒治疗已经有15年的历史。徐教授告诉记者,根据多年临床观察,使用干扰素半年到一年后,HBeAg转阴率为30%—40%,去年在国内上市的长效干扰素派罗欣的抗病毒作用更好。  其优点是既有抗病毒作用,又有免疫调节作用,且免疫调节作用可以延续;如果HBeAg转阴,疗效保持稳定;   再次,对于使用普通干扰素后复发的患者,再换一种干扰素或核苷类药物,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据了解,干扰素对于女性、病程短、非母婴传播、肝纤维化程度轻且不合并其他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效果更好。  扰素副作用较大。用药一周内,几乎所有患者都会出现流感样表现,如发烧、畏寒、头痛、出汗、恶心、呕吐等。另外,病人的白细胞、血小板有一过性降低,需要在用药中密切监测血象变化。病人的反应个体差异很大,有的病人可能出现甲亢和精神症状。  徐教授说,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可在停药后逆转,但作为医生,使用干扰素前一定要给病人讲明利弊。另外,干扰素需要皮下注射给药,普通干扰素为每周3次或隔日1次,长效干扰素则为每周注射1次,方便性已经大大提高了。  核苷类使用范围广  核苷类似物是近年的新药,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三种。徐教授介绍,其优点是口服用药,很方便;另外适用范围非常广,除了用于慢性肝炎,还可以用于重型肝炎和活动型肝硬化病人,而这两类患者是不能使用干扰素的。一般来说,使用核苷类药物抗病毒需要长期用药。  徐教授特别指出,由于拉米夫定能在短时间内降低乙肝病毒活动性,所以对肝移植的成功实施意义重大。慢性乙肝肝移植病人,术前、术后都使用拉米夫定,可以明显降低移植后乙肝病毒再感染率。  临床研究显示,口服拉米夫定1年后的HBeAg转阴率为16%。但是,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患者发生病毒耐药变异的比例逐渐升高,第一年为14%,第四年则为66%。并且,部分患者在停药后会出现病情反复。徐教授说,对拉米夫定耐药的患者可以选择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且后两种药物产生耐药性的可能较小。  听一听专家的建议:乙肝治疗终点在何方?   用药中监测很重要  徐教授强调,由于每个病人情况不同,临床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都会慎重权衡,进行个体化选择,不存在哪个药好,哪个药不好的问题。使用干扰素抗病毒,要严格掌握适应症,严重肝硬化、癫痫、有精神病史、白细胞和血小板低、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患者不能用。用药中要密切监测血象、转氨酶、病毒学指标以及血糖、甲状腺功能等,避免出现严重的副作用。使用核苷类药物过程中,也要注意监测转氨酶等肝功能和病毒学指标。(实习编辑:李杏)
 
forex外汇基础 forex外汇知识网 Credit Card 信用卡 股票入门知识 外汇|股票|基金|投资 癌症 癌症 男性健康 白癜风